姚夏笑了笑,“我军既然撤退,那就是不打算硬拼。当然就不会出现在长安通往洛阳的官道上。不过,也不会离开太远。这条官道两侧,肯定会有无数的游骑兵巡哨监视,又或者故意骚扰,又或者制造路障。总之就是不能让大晋官兵舒舒服服走路。”
一边甩开大步走着路,一边说道,“所以我们没必要奔着正东方向去,偏南一点就可以尽快被我们负责巡哨的游骑兵发现。”
其实,还有个状况他没有说透。
出来巡哨的,恐怕未必都是匈族斥候骑兵,其中肯定也包括无当营的飞兵战士。
东出长安不远,下一个最重要的要塞就是华阴县。也就是西岳华山脚下的关键重镇。这里必须打一仗。无当营肯定要打主力。
这个细节牵涉到军事布署,姚夏恪守军人节操,不肯拿这个话题出来卖弄。
毕竟,石虎爸爸石勒所领的奴隶军团,跟姚夏爸爸姚铉所领的无当五营,不是同一单位。各自都需要保留一些各自的机密。当然沟通合作也是必须的。哪些属于友军沟通,哪些属于过度剧透,这个分寸,姚夏能够掌握。只不过,心里知道就行,没必要统统都讲出来。
长安城东杀出的第一个万人队已经结成阵势,在隆隆战鼓声中,稳步推进到距离城门一箭之地以远。
最初结阵的时候,顾忌着胡骑或会跑出来偷袭,所以第一个万人方阵是在城头上弓兵火力的掩护之下来完成。
结阵完成之后,万人阵势就开始向着城墙火力掩护之外的区域进行拓展。这个万人阵前排拥有坚楯,后排能够输出强大的箭雨。阵势推前之后,就在前方构成了第一个支撑点。以便掩护更多的后续部队安全出城布阵。
来袭长安的胡骑多达十万,倘若胡骑全军赶来,集火突袭,这一万人方阵其实是撑不住很久的。不过,能够赢得半个时辰或者一个时辰的时间,也就足够五个万人队顺利杀出了。五万人成功布署完成之后,那便是十万胡骑很难撼动的一个强大存在。后续十五万众便可以趁势鱼贯而出,胡骑倘若敢犯,很容易陷入决死一战的囧境。
正面决战对大晋帝国步兵有利,游击和偷袭自然是胡骑更占便宜。
大晋帝国的陆军统帅显然也不是特别菜的角色,料定了只要我方稳扎稳打,敌人就不敢冒险来犯。所以这一次的大军出动,整个流程有板有眼,井然有序。就好像大型阅兵仪式。其战术目的,也就是稳健出城,不要被胡骑偷袭。
为了更好地防守,城门洞开得实在是不够大啊!出兵出到三成或者一半的时候,就有点好似大军渡河的半渡状态。半渡击之,是自古以来的标准打法。晋兵统帅也不能不防。出兵出到三成的时候,倘若被强敌突袭楔入,堵死了城门出口。那么,前期出城的部队全都会成为炮灰。
实际上,并没有胡骑来袭。更多的晋军士兵不断从城里涌出,陆陆续续在城外结成更多的方阵。
不管胡骑来与不来,晋兵方阵该怎么布署就怎么布署,中规中矩,十分严谨。
能把这只部队指挥成这个样子的人,是司马懿之弟司马孚的孙子,大晋帝国太尉,河间王司马颙。
颙,读音庸。《山海经》中记载:“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曰中谷,条风自此出。有鸟,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
枭就是猫头鹰。
颙就是四眼人面猫头鹰。
司马颙这个名字,在后世会被视为魔兽,不过,在大汉朝和魏晋时代,倒算个瑞兽。这正是王者适用的命名。
在欧陆那边兴起的光明十字圣教认为:人类必须崇拜人型神祗,也就是上帝耶和华。但凡崇拜野兽的,都是邪_教和魔教。
大中华这边从来不吃这一套,首先龙就不是人型怪好不好?人形怪一般都是弱爆了的好不好?龙族才是最强大的,鸟族也是挺给力的。
四眼人面猫头鹰河间王司马颙也是司马家割据八王之一,这位帝国太尉治兵有方,实力相当强大。
可是!在八王之中,他只能排到第三位。东海王司马越,河北王司马颖,都比司马颙更加强势。
这个排位,并不是文士们坐在茶室里闲聊闲评出来的结果,而是实战打出来的战绩。
数年之前,司马颙挟持了皇帝,御驾亲征河北,一度攻克了河北王的老巢邺城。可是,没料到那只是司马颖的诈败之计,就在邺城攻克之后,司马颙大军庆贺胜利的时候,司马颖的伏兵齐出,把皇帝活捉了过去。司马颙落荒而逃,逃回长安,从此便稳守帝都,再也不敢出击。
可怜兮兮的大晋帝国皇帝陛下,就被这么一场战役,从长安弄到了邺城。
司马颖抓住了皇帝之后,就忍不住想要学习曹操大人当年的成功经验,挟天子以令诸侯。
可是,司马颙出了名的擅守,司马颖不愿意跑去强攻长安,于是就去奇袭洛阳。反正大汉朝、大魏国、大晋帝国向来就是两个首都,长安洛阳都是帝都。汉献帝当年不也是被董卓从洛阳抓到长安去的吗?汉献帝后来又被曹公抓回洛阳。
皇帝嘛,理所应当就是权臣们来回抓着忽悠的对象嘛!
这是一个三国后时代,人人都在学习和模仿曹操大人当年的成功经验。
于是司马颖带着来自于邺城的河北军团,南下洛阳,在洛阳挟天子而令诸侯。
东海王这时候就不乐意了。
东海王当年被司马颖联手汲桑、石勒摆了一道之后,一直耿耿于怀。他不愿意跟河北势力过早决战,生怕实力受损。所以这些年来一直向南方扩张。刘备曾经当过州牧的徐州地区,这时候完全落入了司马颖的掌控。
拥有山东、安徽、江苏广大地盘的东海王司马越,怎容得河北王再次占了他的上风?
于是出兵强攻洛阳,武力强抢大晋皇帝和传国玉玺。
这时候,和三国时代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剧情发生了,剧情一样,但是东西方位倒置过来:司马颖司马越就好比李傕郭氾,李傕郭犯当年是在长安城里混战,司马兄弟现在是在洛阳城里混战。
李傕郭氾混战的时候,杨奉韩暹两个无名小贼冒了出来,把汉献帝救了出去。从长安逃往洛阳,直到遇到曹操的兵马赶来护驾。
司马颖、司马越兄弟混战的时候,一个叫张方的无名下将也干了同样的事情。把大晋皇帝连带着皇后一起救了出去,从洛阳逃往长安,直到刘汉帝国的匈奴骑兵赶来……赶来干嘛?……匈奴人并不是像曹操大人当年那样赶来护驾的啊!
终于有点跟三国不大一样的事情发生了!刘汉帝国根本不需要挟大晋皇帝以令诸侯啊!他们宣称是来抢皇后的!好像是刘渊皇帝的私生子永王刘曜殿下,莫名其妙爱上大晋帝国皇后羊献容,兴兵十万,围攻长安帝都,就为了要解救被司马昏君玩坏了的美腻皇后?
当然,谁都不相信刘曜的说法。
这显然只是蛮族入侵时随便乱找的一个借口。
当刘渊刘曜带着山西胡骑十万包围长安帝都的时候,司马颙虽然善守,这一次却不敢再守了,他只想突围去洛阳。
司马颙这一次不敢守,其原因就是石虎猜到的那样……五十万人两个月就要吃掉一千万斤粮食啊!一千万斤啊!这根本就HOLD不住啊!十万胡骑虽然数目不多,分散成万骑军团之后,足足可以分作十个骑兵万骑军团。人家根本不用强攻城墙,就在长安周围打劫,掐断长安城的补给,长安城迟早投降。
所以,在存粮吃完之前,必须拼死突围。
当然,固守待援也是个理论可行的办法。理论而已,并不切实。因为没有人回来救长安。陕西以西,都是胡族,胡族当然帮胡族。陕西以北,要嘛是匈奴汉国的骑兵,要嘛就是鲜卑人的帮凶。陕西以南的四川,这时候出了个李雄,自建了另一个大汉帝国,割据独立。
唯一可能来援的,就是东面的河北王司马颖,以及东海王司马越。
司马颖这时候已经败给了司马越,回了他的大本营邺城。皇帝都跑了,还挟个屁的天子,令个屁的诸侯啊。所以司马颖其实并没有真的战败,他只是忽然不想再战,果断认输撤退。
洛阳现在掌握在东海王司马越的手里。司马八王的实力排名就是这么实战排出来:司马越第一,司马颖第二,司马颙第三。
可是!控制了山东、江苏和河南洛阳的司马越大人,明确表示不会赴援长安。战线拉得太长,司马越明确表示,出兵长安的话,恐怕会被司马颖忽然杀出,拦腰切断补给线。
于是,司马越不去救长安,只是发令号召关中各县的地方力量自觉组建义军勤王。义军勤王的手段也很奇怪……他们并不帮助司马颙抵抗胡骑入侵,反倒瓜分起地盘来了。好吧!全怪司马颙自己不好!本来想要出演曹操的,没演好!演成了董卓的角色,人家当然要拆奸臣的台咯。
各地义军一致要求司马颙把皇帝送回洛阳,向司马越大人屈服。
这些所谓的义军,一看就是东海王司马越花钱收买的帮凶啊!东海国自古就是大中华最富裕的一块儿。春秋战国起,最富就是齐国。三国时代十大富豪之一的东海糜子仲,也是那疙瘩的豪门世家。东海王就是有钱啊!
河间王司马颙不得不服。
东海王司马越派来的密使已经到了,东海王表示,你带着皇帝自觉回归洛阳的话,我可以保你作个大司空。虽然实权不如大将军、太尉、大司马,好歹也是朝廷三公,主掌祭司、外交之类的非战斗事务。
司马颙没有办法,只好接受这个屈辱。
现在,他只能带着皇帝和皇后,冒死突围向东。
此去是生是死,事成事败,已经由不得他来选择了。
只能拼了!
可是!司马颙没有料到的是:大晋皇帝自己并不想去洛阳。
大晋帝国号称是个白痴的司马衷皇帝陛下,自己也知道自己很像汉献帝,他比汉献帝混得更惨。汉献帝当年不过就是在长安洛阳之间颠沛流离吧!大晋皇帝比汉献帝额外多去了一个邺城,他是在长安、邺城、洛阳之间循环流浪……
这样也算是旅游吗?够了!司马衷已经不想再受更多的折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