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长大不是以年龄身高和体重来计算的,而是以历事时的理智和处事的态度来衡量的。有些人身长七尺,胡须一大把,但却像小孩子一样不懂事,而有些人却能少年老成。在短短的一个月内,赵明才进行过无数次的蜕变,他长大了!
赵明才的惊人变化让人们不可思议。亲友们的态度也在无形中有了很大的转变。赵正辉真的应该瞑目了,他有一个好儿子,一个能够明辩是非并完全能成为有用之才的好儿子。人们对赵明才的同情和怜悯少了很多了,而更多的是钦佩和尊重。他们明白了赵明才不需要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及至黎世芳醒来,她也吃了一惊。她看到坐在床前的是一个沉稳的少年,那个天真无知的赵明才已经同丈夫一样彻底消失了。
赵明才和母亲相依为命。昏睡了一个多月,母亲身体一落千丈,赵明才精心照料着她。从父亲去世时起,他没有再去过学校,他休学了。他每天都陪在母亲身边照顾着她的饮食起居。从七八岁开始他就学会了做饭做菜,这些对他不算难事。再加上亲友们的帮助,赵明才做得更是得心应手。在大家的精心照顾和劝慰下,黎世芳的身体日见好转。虽然恢复得不像以前,但她的状况可以让所有人放心了。一个多月后,她下了床,甚至洗衣做饭都勉强可以做了。
但他们真正艰难的日子却才刚刚开始。丧事不仅花光了他们家里那点不多的积蓄,反而还欠下债。最重要的是往后的日子该怎么过。黎世芳的身体太差了,赵明才还那么小,孤儿寡母还怎样维持。农业生产,日常开支,那一切一切的生活琐事,让黎世芳一想到就感到无比恐慌。
亲友们也为他们的未来很是操心。那时正值小春时节,黎世中夫妇和赵正秀夫妇以及赵正富夫妇,以及所有亲友邻居,大家轮流着帮他们家把红薯刨回家,把小麦种下去。目前的困难大家积极地为他们解决,长远的大家也在给他们考虑。特别是黎世中夫妇,他们绞尽脑汁为妹妹考虑了很多,周以莲四处打听,想给还算年轻的妹子再说一门亲事,但她遭到了赵家兄妹的反对。赵家兄妹担心黎世芳走了之后赵明才无人照顾,他们也不放心黎世芳带着赵明才再嫁,他们不相信一个继父能够照顾好赵明才。至于其他亲友也有相同的想法,但他们反对的不是很强烈。他们不是不热心,以当初赵正辉的为人,亲友们都有目共睹,且黎世芳处事也不差,还有赵明才的聪明和他的幼小,都让大家为之心疼,为之不放心。但对于这件事情他们明智地认识到他们的发言权不是很足。这应该是黎赵两家人才有权利处理的。所以,他们持有的态度很是微妙。当着黎家人他们就同意黎家人的,当着赵家人就认同赵家人的。两家都在时他们就两边劝说。
为这事亲友们还有过干仗。黎世中夫妇的意见很明确,黎世芳还年轻,她不可能就这样过一辈子。他们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黎世芳,也是为了赵明才。这对母子都需要有人帮助,长期的帮助,而找一个人是别无选择的最好的办法。赵家人认为那样对不起刚去世的赵正辉,更对不起赵明才,倘若对方对赵明才和黎世芳都不好,那该如何是好?回头恐怕没那么容易。他们知道目前或以后赵明才母子有很多困难,但他们愿意一直帮下去,直到赵明才成人,羽翼丰满。双方坚持了很久,谁都有理。
那段时间黎世芳情绪和身体反反复复,根本没有能力来处理任何事情,亲友们也是避开她说这些的,以至于这件事情被亲友们争执了好久,她根本不知道大家已经在为她的未来作选择了。
最为难的是赵明才。他清清醒醒地听出亲友们的不管什么意见都是在为他和母亲好,对谁他都只有表示感激,但他不能有什么意见。在他的心里,他不需要太多的帮助,对于舅舅舅妈要为自己找一个继父,他不是很赞同。他只爱他的父亲。在他的心里,没有人能及得上他的父亲。可他同时明白他们是出于好意,所以他不能说什么。可姑姑和伯父的意见他也不能赞同。每当看到母亲,想到母亲,懵懂的赵明才又觉得舅舅舅妈的意见有一定的道理--自己不需要人照顾,可母亲太需要了。每当想到这些时,他又巴不得支持舅舅,可姑姑和伯父的话同样有道理,他还是不能表态。他知道这事压根就不是他能处理的。赵明才能做的就是一句话不说,包括母亲面前,他只能沉默。他只能在成长中沉默,在沉默中沉思,沉思母亲和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