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言情 > 时至黄泉可初歇

时至黄泉可初歇

戈恩 著
  • 现代言情

  • 2024-11-17

  • 18.8万

第1章:黑苗与白苗的差别

时至黄泉可初歇 戈恩 2024-11-17 18:40
有区别的。“黑苗”和“白苗”来源于现实中的什么民族?
虽然新仙剑中的这两个民族都自称“苗裔”,而且其国家也称为:“苗疆”,但是我认为它们与现实中的苗族没有什么关系!因为现实中有比苗族更符合黑白苗历史背景的少数民族。这就是“黑苗”对应的彝族和“白苗”对应的白族。虽然在清代的《百苗图》(现藏台湾)中有“黑苗”、“白苗”以及“花苗”、“青苗”的分类,但是那是由于西南地理的隔阂,使得苗族的各个支系崇尚不同颜色所致。还有,清代的民族分类很不科学,分类人将西南很多少数民族统归到苗族,而仅仅靠服饰颜色的差异细分。因此不能单凭黑白苗中的“苗”字断定赵灵儿来自苗族。根据我的考证,“黑苗”和“白苗”应该和现实中的彝族和白族有很大的联系,即游戏中的“黑苗”来自彝族,“白苗”来自白族。
首先从族群分布来看,1990年苗族人口739。804万人,52%分布在贵州,新仙剑故事中的地点南诏和大理都在云南,却只有15%的苗族在云南居住。对彝族而言,1990年人口为657。217万,60%分布在云南。而1990年白族人口为159。483万,90%都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而大理白族自治州东部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接壤。即使在大理州,白族虽然是占人口33%的最大少数民族,彝族也是占人口12%的第二大少数民族。
其次从语言来看,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而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白语也是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和彝语一样。
然后从服饰习俗等民族特点来看,苗族喜欢银制的头饰,头饰制作精美复杂。而彝族和白族明显没有这个风俗。彝族男子以黑布或蓝布包头,并在右前方扎出一个突出的细长锥形犄角――“英雄结”。女子则戴彩色或黑色头帕,穿镶边或绣花右衽上衣,多褶曳地长裙(这很美)。外出时男女均披用羊毛线织成的黑色披风。白族男子喜以白布或蓝布包头,穿白色衣裤。白族有句俗语“要得俏,一身孝”就说明了他们对白色的偏爱。女子的头饰就是有名的“凤凰帽”(这个亦很美)。且此头饰中有四个掌故:下关风(从左肩垂下来的白色长穗)、上关花(镶嵌在帽沿一圈的红色杜娟花)、苍山雪(帽沿上周突出的白穗)、洱海月(刘海前帽子的形状)。在新仙剑中神木林与阿奴同行时她的初始装备就有凤凰帽,但从外观看与现在白族女子的头饰不同。女子喜穿白上衣、蓝色宽褂外套,系绣花飘带的短围腰。从游戏中看,那个故事开始时去仙灵岛追杀灵儿的“黑苗”,无论是他的对话头像还是战斗画面,都可以明显看出大宇的美工是照彝族男子的服饰设计他的外观的。而“白苗”的盖罗娇等人的造型就明显借鉴了白族女子的服饰。另外,以前彝族和白族都以虎为图腾,现在有名的“火把节”,彝族是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白族是在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而苗族都没有类似的习俗。
最后我们看看这几个民族的起源与亲缘关系。苗族来源很复杂,现在较普遍的观点是苗族的祖先从长江中游一带迁徙到祖国西南,同化了古越族和西南的一些民族而形成苗族。对彝族与白族,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它们均来源于上古生活在现甘肃西南和青海大部的氐羌,先秦至公元初其活动中心在现四川西昌和云南滇池。3世纪(三国时期)以后逐渐南下到今云南东北、南部,贵州西北等地。此时统治当地的是包括爨姓家族在内的四个家族,5~6世纪(南北朝时期)爨氏成为云南地区最有势力的大姓,故人们以“爨”称呼其统帅的各个西南少数民族为爨(族)。在汉族的著作《蛮书》中分爨为东、西两部,在族属上东爨以乌蛮为主,西爨以白蛮为主。乌蛮和白蛮就是彝族和白族以及西南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共同祖先。需要指出此时称“乌蛮”、“白蛮”是汉族对少数民族的不尊重。“乌”、“白”即为“生”、“熟”之意。与汉族来往多的,接受汉文化积极的就称为白蛮,反之则为乌蛮。《蛮书》上说乌蛮的语言要三转五转(转为翻译之意)才与汉文相通,而白蛮语音最正(这里的“正”是与汉语相比较)。现在白文有50~60%采用汉字或汉语借词。而采用汉字记录白语的习俗可追溯到唐代。这一点可能给游戏中“黑苗”憎恨汉人,而“白苗”与汉人和睦相处提供了灵感。
历史上的乌蛮、白蛮和现在的彝族、白族既然已经可以肯定地说新仙剑中的“黑苗”和“白苗”分别对应于现实中的彝族和白族,那么我们若想继续了解其历史背景,就不能不提到历史中的乌蛮与白蛮。
首先指出,乌蛮与白蛮并非民族,而是当时汉族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蔑称。实际上那个时候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概念。一般认为,乌蛮与白蛮是彝族和白族的共同先祖。在乌蛮的基础上,融合西南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形成了后来的彝族,在白蛮的基础上,融合一些汉族、乌蛮,形成了后来的白族。
前面说到5世纪时候西南地区由爨氏统治,直至隋朝实际上形成了一个西南的地方割据政权。隋文帝时候汉族大军对爨氏进行了大规模的征伐,虽然没有将其消灭,但沉重打击了它的力量,为日后乌蛮的南诏王国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唐朝贞观年间(627~649)中原政权在爨统治地区先后设置92个羁縻州。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封乌蛮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后皮罗阁统一乌、白蛮各部建立南诏王国(“诏”即“王”的意思)。南诏(649~902)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乌蛮联合白蛮建立的奴隶制的边疆民族政权。南诏最初的对外政策本来是打算依靠中原的唐王朝。可是这时的玄宗在杨国忠的操纵下施行对少数民族挑拨离间,使之相互征伐,以夷制夷的政策。不得已南诏站在了当时与唐朝激烈冲突的吐蕃一边。但南诏还向唐朝不断示好。玄宗后来派来征讨的数万大军被南诏杀得片甲不留,南诏还将唐军战死将士的尸体埋葬,在万人冢前立碑说明如此的无奈。安史之乱后,唐朝与吐蕃的力量对比明显偏向吐蕃一边,吐蕃不仅占据了唐西域、北庭两个都护府(相当于现在陕西以西的甘肃、新疆和蒙古国),还杀入长安,逼得唐帝出逃。因此唐朝为断吐蕃右臂,而改变了对南诏的政策。南诏也苦于吐蕃欺压盘剥过甚。双方一拍即合,关系比开始还热乎了许多。南诏很快强大起来,统治地域包括今大渡河以南的四川西南部,云南全部及贵州西北部广大地区。甚至还征讨过中南半岛的缅甸和柬埔寨。南诏建立初期,第二代南诏王阁罗凤将原分布在滇中的西爨白蛮强行迁徙到滇西北,使苍山洱海地区成为南诏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在这里,白族作为一个民族生长壮大起来。唐中叶时南诏还突袭成都,掠走工匠和居民三万余人,这些汉人的技术和知识促进了南诏的发展,使其政治制度深受中原影响,文化教育亦多模仿中原。
南诏的历史基本与唐朝相始终,到其末期,政权旁落到当时从成都掠来的汉人的后代郑买嗣手里,此时他已被同化为白蛮。郑买嗣通过手腕登上了王座,但很快又被别人取代。政权在几个大姓手中交替了三十多年,到五代十国的后晋天福二年(937),白蛮大姓段思平在南诏政权的废墟上建立了大理王国(937~1253),这是以白族先人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在今云南建立的民族政权。其统治区域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政治制度与南诏基本相同,但社会经济较南诏时有较大发展。关于大理许多人最先是从金庸先生的武侠宗师大作《天龙八部》里面了解到的。实际上大理的确是民族风情浓郁的旅游胜地。如果列位看官谁有机会去了一定不要忘记在蝴蝶泉边和白族姑娘合个影,再尝尝白族有名的三道茶哦!如果赶上火把节就更爽了,呵呵~大理相比南诏,对此时中原的汉族政权宋王朝更加友好。大理国王不断请宋帝加封称号。但宋朝由于认为唐朝黄巢起义时唐军主力在西南防御南诏无法回援,导致长安城破,加速了唐朝的灭亡,所以对大理一直很有戒心。后来见大理的确奉行和平主义,与北部的辽、金、西夏大大不同,才加封大理王,并开设互市贸易。大理前期王权比较集中,到中期时,各地诸侯逐渐不受节制,很多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有的甚至以武力威胁大理王的统治。此时一位高姓诸侯起兵勤王,依靠实力将各地诸侯削平,他也因功被封为宰相。但谁知此君另有打算,后来他竟然逼段氏国王让位与他。不过此君在台上一段时间后发现当国王成为众矢之的没有站在国王背后操纵来得爽快,所以临死前叮嘱其子让位于段氏。于是段氏复国,这以后的大理宰相一职均由高氏子孙出任(类似世袭的日本幕府),大理国的后期也称后理国,此时政权把握在高氏手中,段氏国王不过傀儡耳。顺便提一下,后理国第一个国王名叫段正淳,呵呵,并非《天龙八部》里面那个情种哦!还有,他的儿子――下一任国王――的名字是段和誉(不是段誉),看来金庸老先生也参考了一些大理的历史背景啊!
)“黑苗”和“白苗”的历史背景大理与北宋、南宋相始终,1253年,蒙古为攻灭南宋,进兵大理以对南宋形成合围之势。高氏宰相带兵抵御被杀,段氏国王出逃,后被俘。忽必烈封大理末代国王为大理世袭总管,管理大理城附近地区,并封一子为梁王,世袭监理云南。后又设云南行省。段氏感激忽必烈不杀之恩,征召白蛮与乌蛮子弟组成“寸白军”(即爨白军)辅助元军作战,在江南战场立下了不少战功。
朱元璋崛起后,派兵进入云南,并让沐英(就是《鹿鼎记》里面沐王府沐剑屏的祖先)永镇云南。至此,大理段氏才退出历史舞台,大理国也成了人们记忆中的过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