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言情 > 泪洒漫天

泪洒漫天

雪柳 著
  • 古代言情

  • 2024-07-16

  • 27.8万

第1章:瘦马

泪洒漫天 雪柳 2025-03-16 21:35
当真是好生的风光,好大的气派!
道光十七年,二月二龙抬头。元宵节的喧嚣还没落幕,这扬州城又热闹了起来,今天城南汪家汪仕莲汪老爷娶四姨太。
汪家可是扬州数一数二的大户,整个家族只做一门生意,酿酒。说起这汪家的发迹,真是撞了大运。雍正年间,汪家老祖从淮南逃荒至此,靠着祖上会酿酒的手艺,在扬州慢慢立了足。这汪家的黄酒酿的确实跟别家不一样,且做生意厚道,慢慢的在城南一带有了小名气。
这卖酒的毕竟是小买卖,撑天了混个温饱,指望不上富裕了。
可谁想到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爷南巡,随行的慧贵妃到了扬州患了暑热,脾胃不调,食欲不振。也是这慧贵妃平时山珍海味吃腻了,在扬州吃了几日白粥酱菜,佐了两口梅子酒,觉得甚是爽口,这病竟不日而愈。乾隆爷便召见了当地府台,传了进贡梅子酒的汪家汪仕莲的爷爷面圣。
也真是汪家祖上积了大德,面圣这日便传出慧贵妃怀上了龙嗣,乾隆爷龙心大悦,赏了汪家一个金碗。这位爷又赐了汪家一个烫金大匾“扬州一绝”,一下子汪家算是真正的发迹了起来。至此,“汪记”便成了江南一带金子招牌。
到了汪仕莲当家,汪家在扬州整整风光了三代人100多年。竟神话般的把这黄酒生意最到了不可思议,南边卖到两广,北上直到关东。三代人买田买地置屋修园子,财富积累到堪比盐商,不能不说是扬州的一个大户。
不过世事总不如意,汪家虽说经历三代积累了巨额财富,但是一直男丁单薄,汪仕莲和父亲都是单子独传。到了汪仕莲可算是争了光,娶了几房妻妾,皆有所出。
正室杨氏今年五十有余,膝下出一女一子,长女汪竹怡年三十二,许到瓜洲陈家。陈家也是个书香门第,祖上出了两个进士,姑爷陈寒松在衙门谋了个佐贰官的差事,这陈汪联姻也算是门当户对了。
杨氏所出长子汪竹道今年二十六,娶了同城盐商李季同之女。许是因为汪竹道是长子,从小娇生惯养,秉性暴戾。成家后家族生意一直由汪仕莲把握着,落不到实权,便成日留恋烟花之地,活脱一个败家子。而杨氏更是懦弱无能,一昧护子,对这儿子也是操碎了心,管也管不得,骂也舍不得,真真是慈母多败儿,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
二姨太白氏是正房杨氏姨表亲,小杨氏五岁,因家道中落,投奔了表姐。白氏颇有姿色,人缘又好,没想到投亲第二年被姐夫汪仕莲看上,半推半就之间从了姐夫,这便成了二姨太。翌年便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汪竹西,今年二十二,还未娶妻。
三姨太翠儿原是在瘦西湖划船的船娘,据说是戏子私生,一出生便被亲娘抛弃,被一个周姓的老船工拉扯大,就随养父姓了周。这周姓船工家贫终身未娶,倒是视翠儿如亲身,翠儿也是极孝顺养父。养父年纪渐大,翠儿便接了班,做起了船娘。翠儿长的干净漂亮,还有一副好嗓子,载客渡船之际便哼唱小调,也不知唱醉了多少人的心。偏偏这个翠儿性子刚烈,任媒婆说破了嘴谁也不嫁,说要报答养父之恩,要嫁也要带着养父嫁。这样一来便耽误了亲事,后来只因养父病重,汪仕莲接济了银两,不治后又买了墓地承担了丧葬钱。这翠儿也是知恩图报之人,跟了汪仕莲做了三姨太生了一个女儿今年八岁,乳名茹妹儿,去年年底又怀了一胎,已有四个月有余。
且说这汪仕莲娶的四姨太可真了不得,消息一传开便在扬城炸开了锅,也算是开年扬州第一大事。
都说这将近知天命年纪的老头要娶暖风阁的大姑娘,还能消受得起?
这暖风阁的大姑娘是谁,多少人眼巴巴的等着她出阁子,去年年底暖风阁牙婆子张妈妈放出风说过了元宵大丫头出阁子,这刚刚到了二月二,汪府的轿子就来到了暖风阁。
张妈妈经营的暖风阁就是扬州一等一的瘦马馆子。
扬州靠着漕运,盐业历来为两淮重地,销金窝子。也就催生了养瘦马这个行当。
瘦马馆子营生就是买入一些七八岁的贫寒家女儿,通过牙婆子七八年的悉心教导,瘦马养成。她们善歌舞,懂音律,能诗文,会女工,所以得到富豪们的追捧。往往不惜千金用来购买到了出阁年纪的瘦马。
“瘦马”跟马无关,只是因为这些贫苦人家的女人刚被牙婆子买回来时身体瘦弱,养成后又是弱柳扶风,窈窈柔姿,古称瘦马。
两淮富商们都以买扬州瘦马为傲,扬州这些瘦马馆子培养的姑娘们各个娇媚异常,素质奇高。
一等一的姑娘往往被买进府为妾,差一点的姑娘进了青楼也能风光好一阵子,占的头牌。
话说这暖风阁姑娘可是扬州瘦马的最高标准。掌事的牙婆子张妈妈也是个人才,懂经营,善调教。挑选女孩更是有一套经验,一年只出三位瘦马,一时价比千金。
这三位瘦马分为大姑娘,二姑娘,三姑娘。以大姑娘身价最高,为张妈妈亲自教导。二姑娘稍逊,三姑娘次之。
大姑娘二月二出阁,二姑娘三月三出阁,三姑娘五月五出阁。然后就闭馆谢客,外边人的进不了这暖风阁,里面的姑娘也踏不出这门槛。
倒是经常有撩人的歌声从这小院里传出,惹的一堆好色之徒成天守在这暖风阁外过一过干瘾。
张妈妈这个金子招牌立的好,但凡是暖风阁的姑娘非达官富商不嫁,虽不能明媒正娶也要八抬大轿抬进门。
纳财,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礼一个都不能含糊。
所以每年的二月二也就成了暖风阁的大日子,也是扬州城老百姓看热闹的一个盛事。
今年二月二格外的热闹,据说今年这个大姑娘乳名芍药,张妈妈赐姓倪,取名琳琅,字佳初,意为佳人初长成。
张妈妈给干女儿们赐姓是从百家姓排下来的,一个姑娘一个姓,绝不重复。
意味干女儿从百家来终究回归到百家去,张妈妈心里求个安稳,也不算作孽的事,毕竟牙婆子也是损阴德的营生。
这天上午辰时,迎亲的花轿已经到了暖风阁的门口。走在前面的是汪府家丁挑着的彩礼,金银各一箱,南珠两箩,钗钏首饰若干,香粉胭脂数盒,丝绸绫锻,整羊一只,各式糖果,喜糕数担。
随后是迎亲乐队50余人,扛旗的,吹唢呐的,敲锣的,鼓着腮帮子吹笙的,甚是热闹。
汪府大管家汪成在轿子前,轿子两边一左一右分别是媒婆和好命公婆一对。
轿子后面又跟了一队20余人仪仗。
到了暖风阁门口,轿子停稳,媒婆上前唤门:“迎亲仪仗已至,请大姑娘出阁”!
暖风阁早已装饰的喜庆明艳,料峭的早春就连还未发牙的树枝都被挂满了红灯笼,门上贴了两个烫金的喜字。整个屋檐下,房廊边,窗棂四周都系上了大红绸缎,很是喜庆。
言语间暖风阁的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了,倪琳琅身着大红龙凤褂,盖着盖头,由陪嫁的丫头海棠扶着,缓缓踏过门槛,走了出来。
同时,迎亲的乐队吹的更欢了,媒婆上前搀着琳琅往轿边走,围观的人群一看见琳琅都闹哄了,就算盖着盖头,看不见脸,这身段也够回味好几日了。
海棠和媒婆扶着琳琅刚要上轿,张妈妈从院内跑出,喊道:芍药啊,娘跟你说两句。跑到琳琅面前,拿着一锭银元宝塞到她手里:“芍药啊,你可别怪为娘,这些年是对你苛刻了点,也是为了你好啊,吃了点苦,不就是为了今日的好归宿吗,咱娘俩好歹也相依为命了几年,你拿着这元宝,算是陪嫁,这就不是为娘在卖女儿了,是在嫁女儿啊。说着便有声无泪的干嚎了起来”。
琳琅无动于衷,也不伸手接过元宝,只瞧见盖头上有被泪水浸湿的痕迹。媒婆赶紧上前,搀着嚎啕的张妈妈:“您就别舍不得啦,这芍药多大的造化啊,嫁到汪家以后就是享不尽的福啦,别耽误了吉时,您先回吧,这元宝我先帮姑娘收着,您回去吧”!
说话间挑开轿帘,扶着琳琅进了轿,放开轿帘,高唱:“吉时到,起轿”!
一时间锣鼓声又热闹了起来。瞧热闹的跟着轿子跑,轿外人声鼎沸,轿内泪眼婆娑!
琳琅在轿内隐约听见小孩在唱:“张妈妈卖瘦马,二月二,一千金,三月三,一千银”。。。
琳琅缓缓的拨开盖头,看了看轿外,隔着轿帘虽然看的不是很清楚,但她知道,她终于走出来了,走出了这个关了她12年的小院,可是未来如何,她不知道。
就这样在喧闹的阵势中花轿被抬进了汪家。虽说暖风阁有暖风阁的规矩,毕竟纳妾不是明媒正娶,进不得汪家的正门,也拜不了花堂,一干人等把轿子抬进了汪家便各自领赏散去。
汪仕莲把琳琅安排在了汪家小花园旁的“清音轩”这样独立的一个小院里。
琳琅在海棠的搀扶下进了屋,盖着盖头什么也看不见。正厅内跪着三个丫环,齐声请安:“姨娘好”。
琳琅应了一声:“嗯”。
领头的丫鬟起身上前也扶过琳琅,说到:“四姨娘,我叫绿蓉,那边是春儿和桂枝,老爷吩咐,从今儿开始,我们三个负责伺候着,有什么事就支应我们”。
“有劳了”琳琅回了一声。
“那我先送姨娘进卧房吧,老爷关照好了,说这会忙着应酬,晚点过来瞧瞧”说话间绿蓉和海棠一边一个扶着琳琅,春和桂枝在前边带路,转过正厅往东边卧房走去。
自打进了这汪家,从下轿开始,琳琅总觉得哪儿不妥。能做了汪家四姨娘,照张妈妈的话来说真是得了好大的福气。但是毕竟12年没出过暖风阁,骤然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心里还是不安。
纵然这些年张妈妈言传身教,让琳琅学会了看人观色,听话听音,揣度人意,如何处事,但她现在还是没有把握,汪老爷是个什么样的男人,自己能不能在汪家立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